繁体版 简体版
159TXT > 历史 > 大明:反贼崇祯何在 > 第20章 一如既往的动员大会

“你们以前为什么吃不饱饭,穿不暖衣?”

一如既往,今日依旧是陈二狗的洗脑...动员大会。

为了巩固革命军的革命意志(跟着陈二狗继续造反),同时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(思想驯化,忠诚!)

“没地没钱!”

陈二狗接着说道:“你们的地你们钱呢?”

“地是地主的,钱是朝廷的。”

朝廷连年征税,不管是地还是银子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大明王朝对于百姓的税负制度与历朝历代相比其实并不高,尤其是在田税方面,平心而论可以说算是历史最低了。那么,这就让很多朋友感到奇怪,大明王朝的税赋不高,为何会引发灭国的农民起义?

明朝时期,其赋税主要是来源于商业税,田赋税以及各种的杂税,由于商人阶级与士大夫阶层相互串通形成了利益共同体,致使当局的收税遭到了抵制与破坏,这也让明朝的商业税变得非常低。

税负的比例也仅仅只有“十五抽一”,在之后更过分,直接降到“三十抽一”,这就几乎等同于“免税”了。

商人们对于偷税漏税的情况更是严重,当局实权也都是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毕竟这里面也有自己的好处,所以,这就滋生了一种明朝工商业看似非常发达,但朝廷的商业税收却没有多少的现象。

由于当局征收的商业税没多少,那么明朝的税收大头来源就直接落到了田赋税的上面。

我们再说明朝的田赋税。明太祖朱元璋是贫苦出身,他深知最底层的老百姓的苦,在开国初期他就将田赋税定得非常低,定制的比例为不超过年收成的四分之一,甚至,有的地方比这个还要低。

但问题在于大明王朝的土地权绝大部分都是在当局,藩王以及士大夫等贵族的手中,这些人根本就不交税。

所以,这样畸形的形态也就造就了明朝税率看似不高,但最底层的农民极大的压力,这些勤勤恳恳的农民日子过得非常不咋滴。

明朝的末期,随着后金的不断崛起,当局又开始不断加征“三饷”(指的是田赋加派,三饷即辽饷、剿饷与练饷的合称),这就直接导致最底层的农民不堪重负。

在小冰河期的到来直接致使陕西多地出现了极为严重的干旱,进而引发了席卷整个北方的饥荒与瘟疫,民不聊生,这让很多走投无路的可怜百姓没有了活路,不得不走向起义的道路。

“尤其是贪官污吏巧立名目,五花八门的税根本交不完。”

总之,就是高高在上得人不用交税,越有钱越不用交税。

这不是荒唐至极!

陈二狗深以为然,由此心中也做出了重大的决定。

既然明朝如此行事,那想要打败它,就得反其道而行之。

以后进了北京城,成了天下之主,可不能随意加税。

如是碰上风调雨顺,那自然好说。

可要是像陕西这种情况,农民们都吃不饱饭了,还加税那就是**了。

每到了灾荒年,赚钱的往往是地主和官僚。

普通人对灾荒年没有抵抗力啊!

地主豪绅个个肥猪大耳,有着几千亩几万亩的土地。

他们宁愿地里毛都不涨,也不会借给农民种庄稼。

这些地主就是一群泼皮无赖。

最为可怕的编制士绅和官僚地主,以及权贵。

明代的士绅阶层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,一方面这群人的数量非常的庞大,对明朝的社会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,是当时文化权威的一个象征,另一方面,士绅阶层虽然不是一个官职,但他们手中却有不小的权利。

明朝崇祯后期,是大明王朝最黑暗的一段时期,河南,陕西,甘肃,安徽等等十几个省份先后爆发十分严重的旱灾、蝗灾、水灾、鼠疫,百姓颗粒无收,成千上万的百姓四处流亡,活活饿死,老百姓卖房卖地,到最后卖儿卖女,却依然成为路边的饿殍,成为野狗的吃食。

对许多官僚地主和士绅富商们来说,却是一个个发财的机会,一个个聚宝盆。他们用了四个办法,成功完成了财富的迅速扩张,踩着无数百姓的血肉,问鼎财富和权力的顶峰。

首先,他们先将国家的钱变成自己的,明朝国库发下来的赈灾款,说他们雁过拔毛都是轻了,他们是直接大雁飞过,只留一地鸡毛,但是就剩下这点鸡毛,他们也不打算放过。

其次,就是高价卖粮,他们手中因为以前已经完成了土地兼并,手中都囤积着大量的粮食,完成了局部的粮食垄断,所以,在国难之下,他们肆意涨价,将手中的粮食高价卖给百姓,掠夺百姓手中仅剩不多资产,将手中的粮食高价卖给官府,套取最后那点为数不多的赈灾款。

然后,他们用的第三个办法,就是让灾情绵绵不断,人为的让灾情此起彼伏,在长达数年的天灾人祸中,明朝国库被掏空,明朝百姓被榨干。逼得底层活不下去的人,像高迎祥、李自成、张献忠等各路流民纷纷揭竿而起。

最后,当山河破碎,满清入关以后,这些官僚地主和士绅富商,头发一剃,辫子一搞,就都成了大清的顺民,是不是去当奴才不要紧,重要的是他们的荣华富贵可以继续享用了。

明末套路太多,普通老百姓就是最容易被剥削的。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