繁体版 简体版
159TXT > 历史 > 大明:反贼崇祯何在 > 第39章 杨鹤下台

此次安塞决战,既是不至于天下震动,也不是杨鹤能瞒住的。

崇祯三年正月,农民军王左挂等攻打宜川、韩城、清涧。农民军王嘉胤洗掠了延安、庆阳,杨鹤隐瞒下来,没有上报。

陈二狗起兵于安塞,斩杀县官洗掠附近州县,杨鹤也没有上报。

当年西北旱灾越来越严重,随之而来的农民军的祸乱也越来越严重。

为应对辽东战事,朝廷不得不加重税赋,导致民怨沸腾,又值陕北连年大旱,民不聊生,张献忠、李自成纷纷聚集起义,“民变蜂起”,“流贼猖獗”;

同时军中因缺饷而有图谋作乱者,武之望“廉治其魁,一军肃然”。十二月,固原发生兵变,哗变士卒劫走州库财物,转攻泾阳、富平、三原,游击李英被俘。

崇祯二年,面对这种纷繁复杂、进退维谷的局面,武之望忧惧成疾。

陕西总督武之望死掉。没人肯去接任,大家公推杨鹤过去。崇祯于是任命杨鹤为兵部右侍郎,总督陕西三边军务。

皇太极犯京时,延绥、宁夏、甘肃、固原、临洮的五位总兵官都亲王出兵去了京师。延绥的部队半路上逃回来,甘肃的部队又发生哗变,他们担心被杀头,都和农民军联合,农民军的声势更大。

终于在陕甘三边总督杨鹤的骚操作下,崇祯年间又迎来一个大麻烦。

现在崇祯看到的,就是一份弹劾杨鹤,隐瞒安塞被占,封家被屠实情的奏书。

自杨鹤接任总督以来,陕西山西等各地民乱烽烟四起。

民众怨声载道,王二高迎祥等一众义军首领粉墨登场,全仰仗于杨鹤的姑息养奸。

当然了这也不全是杨鹤的错,当年崇祯皇帝正是看中了杨鹤招抚的政策、才正式启用杨鹤为三边总督。

杨鹤提出了“招抚为主、追剿为辅”的战略。

在杨鹤的努力下,招抚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功,陕西的各部起义军几乎都接受招安。

但由于十万帑金和藩王捐助的五万白银和粮食二万石杯水车薪,“所救不够及十一”。

神一魁等贼兵既降复叛,朝廷主剿派势力抬头,极力攻击杨鹤的绥靖政策。

所以说主要原因还是崇祯的问题,

崇祯皇帝召见杨鹤,向他询问治理方略。杨鹤回答说:“清慎自持,抚恤将士而已。”崇祯于是任命杨鹤为兵部右侍郎,让他接替武之望总督陕西三边军务。

他认为,这些农民起义军不过“总因饥荒之极,民不聊生”,这些农民之所以参加起义,是因为他们遭受了饥荒,如果能够让他们吃饱穿暖,自然就不会有人去参加起义了。

放在现代社会,这是一个大大的好官啊!

杨鹤是个正直的好官员,但并不知兵,一意主抚,这也是他失败的原因。

并且蒙蔽圣听,此为大不敬之罪。

一将失职,累死三军。

如今参将胡忠及副将胡卜战死,另有一千余固原兵降贼。

杨鹤的总督是干到头了。

御史谢上宾便上书弹劾杨鹤蒙骗朝廷,朝廷把他的奏疏交给巡按御史吴甡加以核对后汇报,吴甡上奏说杨鹤主张招安,误国不浅。

有意思的事按照历史轨迹,本于崇祯四年被罢官免职的杨鹤,成功提前一年退休了。

而且还是被同一人所奏,历史总是这么巧合。

由此可见杨鹤在朝中关系不咋滴,不然也不会被廷推为三边总督,落难时被朝野上下疯咬。

崇祯帝恼了,把杨鹤罢官免职,让其提前告老还乡了。

朝廷在此廷推,朝中各部尚书侍郎都不愿前往陕西,那里太危险了。

以前不愿意现在更不愿意,于是乎陕西巡抚李应期上台。

李应期继任陕西三边之后,与前任总督杨鹤以抚为主的政策截然不同。因杨鹤剿抚失策,未能达成崇祯帝速奏荡平的意图而罢官免职。

李应期吸取杨鹤教训,转主抚为主剿。

而崇祯帝之所以任用李应期为陕西三边总督,出发点在于希望借助洪承畴刚硬的军事手段快速平息战乱,扭转局面。

因此,李应期作为崇祯帝的第二位代理人,自然会契合崇祯帝内心所想,采取以剿为主的手段镇压起义军。

与此同时,洪承畴调任陕西巡抚,他主张剿灭而不议抚,与李应期是为志同道合。

李应期不通军事,上任便命人请来洪承畴,希望其能帮衬一二,陕西剿贼事宜具其主张。

军事大权也被洪承畴牢牢把控,大力主张对贼寇不分

崇祯三年九月,洪承畴与陕甘三边总督李应期定计诛杀已经投降的王左褂及其部下。

同时将杜文焕,贺虎臣,曹文诏三人全部调至固原,商讨剿贼会议。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